近日,陝西科技大學與東華大學研究者共同製備出了一種新型的二維三氧化鉬(MoO3)納米片,具有較大的可逆比容量、良好的循環穩定性和高庫侖效率,因而十分適合作爲鋰電負極材料。
三氧化鉬因較高的理論比容量、獨特的層狀結構以及較低的成本,而被認爲是極具潜力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之一。然而,MoO3的低電導率、差的熱力學和動力學穩定性以及大的體積膨脹效應等缺點,極大地限制了它在儲能領域的廣泛應用。
爲了上述的問題,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對MoO3相和形貌的調控對鋰離子儲存性能的影響上,而對具有二維納米片結構的α-MoO3的設計、合成及其儲鋰性能的探究尚未見報道。
值得注意是,近期研究團隊采用了一步溶劑熱法製備出形貌可控的二維MoO3納米片,即通過調節雙氧水的添加比例,MoO3的結構可以調控爲球、裂開的球以及納米片結構,這主要是歸因于雙氧水在高溫下的刻蝕作用。
研究表明,隨著雙氧水加入量的增加,MoO3將從明顯裂開的球狀向不同二維納米片厚度的花狀結構轉變,而這個過程會使産品的比表面積增加,同時也意味著材料能容納更多的活性鋰離子。鋰插入和脫離過程中發生的電極反應是一類可逆反應,首先鋰離子嵌入MoO3晶格中形成固溶體,隨後轉化爲Li+和MoO3。
該研究成果以“Hydrogen peroxide enabled two-dimensional molybdenum trioxide nanosheet clusters for enhanced surface Li-ion storage”爲標題發表于英文期刊《Tungsten》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