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許多類似鉛的物質,被統稱為“molybdos”(希臘語)。含鉬最豐富的礦物輝鉬礦(MoS2),被當作與鉛、方鉛礦和石墨同一類。儘管古人還沒法區分這些不同的化合物,還沒有發現鉬,但已經開始使用鉬的礦物輝鉬礦。證據之一是在一把14世紀的日本刀劍中,發現含有合金元素鉬。
1768年,瑞典科學家卡爾•威廉•謝勒(Carl Wilhelm Scheele)將輝鉬礦在熱硝酸中分解並在空氣中加熱,產生了白色氧化物粉末,從而確定了輝鉬礦是一種未知元素的硫化物。1782年,在謝勒的建議下,彼得. 雅各.耶爾姆(Peter Jacob Hjelm)用碳與氧化物進行化學還原反應,得到了一種深色金屬粉末,他將其命名為“鉬”。
鉬被發現之後,一直停留在實驗室探索階段,直到19世紀末期,商用提取技術開始成熟。對鋼進行的相關實驗發現,鉬可以有效替代許多合金鋼中的鎢,具有重量上的優勢,因為鎢的原子量幾乎是鉬的兩倍。1891年,法國施耐德公司(Schneider&Co)首次將鉬用作裝甲鋼板的合金元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對合金鋼的需求導致對鎢需求的猛增,鎢的供應極度緊張。鎢的短缺加速了鉬在許多高硬度和抗衝擊鋼中取代鎢。對鉬需求的增長促使人們不斷地尋找新的鉬礦資源,最終開發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的大型礦山克萊麥克斯(Climax),並於1918年投產。
一戰後,對合金鋼需求的銳減,催生了很多旨在開發鉬在民用領域新應用的研究工作。不久,許多新的低合金含鉬汽車用鋼通過測試並獲得認可。在20世紀30年代,研究人員確定了鍛造和熱處理含鉬高速鋼的適宜溫度範圍,這一技術突破為鉬打開了廣闊的新市場。研究人員最終全面瞭解了鉬是如何將其作為合金元素的許多成本效益方面的優勢賦予了鋼和其他材料。
![第一輛使用含鉬鋼的汽車:威爾斯•聖克雷爾](http://www.uicoollab.com/big5/wp-content/uploads/2020/05/molybdenum-steel-car-20200507.jpg)
第一輛使用含鉬鋼的汽車:威爾斯•聖克雷爾
到20世紀30年代末期,鉬已經是被廣泛接受的工業技術材料。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再一次推動了鉬在民用工業領域應用的開發與研究,戰後重建為許多含鉬結構鋼的應用開闢了廣闊的市場。儘管鋼和鑄鐵仍然佔據鉬最大的單一市場份額,但鉬在超級合金,鎳基合金,潤滑劑,化學品,電子產品和許多其他領域也具有極其寶貴的價值。(國際鉬協會IM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