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這裡最陝亮丨華州形象宣傳片——華州性格
來源:西部網、陝西頭條
華州區隸屬陝西省渭南市,古稱鄭縣、咸林、武鄉,1913年改名為華縣,2016年改名為華州區,位於秦嶺北麓、關中平原東部、渭河南岸。距省會古都西安70餘公里,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華山29公里,距渭南市政府駐地臨渭區23公里,東接華陰市,南依秦嶺與洛南縣、藍田縣交界,北臨渭河與大荔縣相望。
華州自古就是京畿之地,素有“八省通衢”“通化門外第一州”之稱。華州區是“中國鉬業之都”“中國無公害蔬菜基地”“中國少華山”“中國皮影之鄉”,也是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華州區地質條件獨特,礦產資源豐富。共探明的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16種,有金、鉬、銅、鉛、鋅、鎢、錳、鐵、鍶、稀土、銀、鎂、滑石、水晶、白雲岩、花崗岩、大理石、矽石、含鉀岩石、黏石、蛭石、片麻岩、閃長岩、鈾等。已開發利用的有鉬、鉛、鋅、鈾、大理石、片麻岩、粘土等。其中鉬的儲量和生產能力均居世界前列。華州區已被中國礦業聯合會命名為"中國鉬業之都"。
華州皮影又稱燈影,在燈下以獸皮刻制的影人演戲而得名,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戲劇之一。其特點是:刀工精細、線條明暢,設色豔麗,所雕帝王宮殿、佳人鄉閣、才子書房、軍營帥帳、桌椅門窗、花木怪石,無不逼真;文臣武將、才子佳人、工農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動。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華州社火指民間節日遊藝活動的高蹺、芯子、蹦鼓、旱船、走馬、焰火等。高蹺是以數尺結實而輕便的木杆做拐子,上端尺許有腳踏板。演員腳踏木拐,以布條紮膝下,演員多扮演傳統劇碼角色。表演時一字縱排,邊走邊舞,技藝高超者能“雙足停立”、“單腿連套”等,表演者在行進中做動作,具有靜中有動的驚險特色。
華州秧歌,流行於赤水郭村、南會、蔣家,以及東陽、高塘一帶,約在一百多年前由渭南傳入。由於渭南、華州秧歌有一定的血緣關係,故一般慣稱“渭華秧歌”,也稱“華州秧歌”。秧歌曲調委婉悠揚,最擅長表現喜劇性內容,紀錄整理秧歌曲調有40多首。華州秧歌還吸收迷胡、花鼓音樂的某些旋律。秧歌最初是一種地攤子式的就地演唱,演唱比較簡單,只有鑼鼓、鑔間奏,沒有弦樂。
禮饃又稱“花花饃”、“面花”,華州農村婦女中很多人都掌握此技藝,世代相傳,相延至今,它不僅有嚴肅莊重的禮儀性,同時又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禮饃為在各種節日、婚喪、壽誕時親朋往來的禮儀用品。製作時選用上等麵粉,製作過程中或捏成龍、虎、鳥、魚、兔、豬等及一般花果的形狀,或剪、或壓,形成各種花紋,蒸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