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鉬礦現形記

欒川鉬儲量206萬噸,鎢86萬噸,被稱為“中國鉬都”,但這一寶藏一直隱藏在群山峻嶺之中。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盛中烈先生為代表的年輕地質工作者,創造了連續尋找到南泥湖、上房溝、三道莊三個特大型鉬鎢礦床的奇跡。新中國70華誕之際,讓我們一起回憶那段火熱的找礦歷史。

欒川南泥湖礦田露天採礦場

欒川南泥湖礦田露天採礦場

奔赴南泥湖

1957年5月,畢業于南京大學地質系近兩年的盛中烈在河南省地質局澠池隊工作,任務是為洛陽拖拉機製造廠尋找鑄造型砂。5月末的一天,他突接省地質局調令回省局報到,到局後得知,秦嶺區域地質調查隊根據1956年工作成果,提供了一批礦點需要進一步進行評價,工區選定在欒川縣南泥湖地區和靈寶縣銀家溝地區。省局決定由盛中烈擔任組長,到欒川縣南泥湖開展普查評價工作。

接到任務後,他們收集相關地質資料,帶上必要的物資裝備,於6月份由鄭州出發前往欒川縣冷水鄉南泥湖。

這樣,盛中烈一行5位年輕地質隊員由鄭州出發,先乘火車到洛陽,次日乘公共汽車到達嵩縣。得知欒川公路被山洪沖毀一時無法通車後,他們只好從馬幫中雇來馬匹,馱著行裝向欒川進發。當時的行裝很簡單,除了衣被生活用品外,就是帆布行軍床和一些工作用品,如繪圖板、皮尺、測繩、方格紙、繪圖工具和資料等。每人一匹馬連馱行裝帶騎,一路翻山越嶺,涉水趟河。6天后,他們終於到達目的地南泥湖。

在欒川縣縣委的關心和冷水鄉政府的支持下,他們被安置在南泥湖小學居住。

初識南泥湖

位於伏牛山腹地的南泥湖,平均海拔1400米以上,與縣城所在地相對高差700米左右,時有野獸出沒。這裡氣候惡劣,夏季暴雨驟來沖毀道路,冬季常常大雪封山,最低氣溫達零下17℃,早晚溫差大,四季離不開棉衣。

20世紀50年代,欒川縣城只有一條通往洛陽的沙石公路,經常交通中斷。南泥湖無公路可通,物資搬運全靠馬馱、背扛、肩挑,生活用品要到5裡外的冷水集,且逢集才可買到。當時,河南省地質局要求他們每半個月彙報一次,彙報工作只能靠長途電話,打到鄭州快者一小時,慢者2~3小時才能打通。

首先,他們對秦嶺隊提供的南泥湖大南溝矽卡岩型鎢鉬礦、大東溝花崗閃長岩體中的鉬礦化、三道莊的矽卡岩鎢鉬礦等3個礦點進行評價,為進一步開展工作提供了依據。

由於地質資料有限,且是一群剛從學校畢業不久的學生,加之首次在變質岩地區工作,工作初期困難重重。面對複雜的地質條件,他們除了野外工作,就是在翻閱有限的資料和書本、雜誌。5位年輕人雖然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但卻憑著對地質事業的熱愛,使普查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經過3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他們否定了大東溝閃長岩中鉬礦化的找礦前景,同時發現南泥湖在片岩中細脈浸染型鉬礦化及上房溝的強蝕變及磁鐵礦化,而南泥湖地區的找礦前景遠遠突破了秦嶺隊所提供的3個礦點。於是,他們把找礦的目標,由矽卡岩型擴大到細脈浸染型。由於找礦線索逐步明朗,河南省地質局開始增派支持力量,由最初的5人增加到近30人。

1959年,盛中烈(左一)陪同蘇聯專家考察上房溝鉬礦坑道

1959年,盛中烈(左一)陪同蘇聯專家考察上房溝鉬礦坑道

決戰南泥湖

鑒於到南泥湖找礦工作有重大突破的前景,河南省地質局決定由當時的專案組在南泥湖選址建房。為了野外工作方便,同時考慮到覆蓋層下面可能存在著細脈浸染型鉬礦體,專案組人員經過充分討論後,決定在琚家村附近南泥湖最大的一塊准平地上建房。同年11月份,河南省地質局以南泥湖項目組為基礎正式組建401地質隊。很快,他們告別了睡帆布行軍床、以繪圖板為桌子的歷史。

上世紀50年代,是一個火紅的年代,充滿激情的年代,催人奮進的年代。1958年,專案人員不斷增加,各類技術人員、施工工人、管理人員逐步到位。碎樣間、化驗室和各個職能科室逐步建立起來,坑探工作組成了作業組,開始施工淺井和斜井,地質工作全面展開。

經過1年多的不懈努力,專案組否定了南泥湖大南溝矽卡岩型的鉬鎢礦點,肯定了南泥湖細脈浸染型鉬礦床的存在,並在上房溝水溝發現了細脈浸染鉬礦,通過分析上房溝磁異常,發現找礦前景令人鼓舞。

為了加快找礦突破,項目組開展了100米×100米的以淺井為主要手段的鉬量測量,圈定了礦化範圍,進而佈置了坑道和鑽孔,基本上確定了上房溝是以細脈浸染型為主,同時兼有矽卡岩存在的鉬、鎢、鐵礦床,完成了普查評價,為進一步勘探打下了堅實的甚礎。南泥湖經過鉬量測量和坑探工程的揭露,也得到了肯定。

隨著公路的修通,項目組結束了煤油燈的時代,用上了電燈。晚間,南泥湖隊部一片光明。依據已取得的成果,專案組認為上房溝鉬鎢品位較富並有鐵礦。報經省地質局同意後,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上房溝礦區。隨著勘查工作的加快,礦區規模大、品位富的前景日益顯現,引起了原地質部和省局的重視。同年底,前蘇聯專家斯拉斯杜申斯基來隊考察,給隊上的地質工作給予了肯定,對上房溝礦區給予高度評價。

1980年,盛中烈感謝恩師邀請徐克勤院士考察三道莊鉬礦

1980年,盛中烈感謝恩師邀請徐克勤院士考察三道莊鉬礦

揭秘南泥湖

1959年,隨著勘探規模日益擴大,他們調來了大批鑽機,增加了多個坑探班組。當時,全隊擁有鑽機19台、手掘坑組10個、機掘隊1個,職工近千人,商店、郵局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隆隆的鑽機聲和坑探的炮聲,打破了大山的寂靜,喚醒了沉睡的地下寶藏,南泥湖沸騰了。南泥湖開始名聲在外。

隨著工作的深入開展,他們相繼發現了駱駝山硫(鉬、鎢、銅)礦床,決定將三道莊、南泥湖、上房溝、駱駝山4個礦區統稱為南泥湖礦田;同年中期,三道莊地表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發現了十八盤矽卡岩帶,擴大了礦區範圍。這個重要發現,使礦床面貌日漸清晰。

南泥湖地區找礦突破引起了國內外知名專家的高度重視,並得到了他們的悉心指導,前蘇聯專家菲利科夫、切霍維奇,以及我國礦床學泰斗馮景蘭教授、前寒武紀權威王日倫教授等先後來到南泥湖。

1960年8月上房溝礦區野外工作結束,轉入室內編寫詳查報告,1961年上報國家儲委審批,提交儲量鉬30萬噸、鎢1萬多噸及鐵千萬噸。到此,南泥湖這個深山之地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前蘇聯烏拉爾地質局的總工程師阿拉金斯基對礦田規模之大、品位之富讚不絕口。

回憶當年南泥湖的找礦工作,80多歲的安徽省地礦局原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盛中烈記憶猶新,甚至還能清楚說出那些曾經並肩戰鬥的技術人員的名字……(來源:中國礦業報,何家國)

评论被关闭。

旧版
Baidu
map